银行应搭建开放的金融平台

银行应搭建开放的金融平台
http://money.591hx.com 2014-10-21 13:34:18 【 】 应搭建开放的平台我想谈的是金融行业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互联网化。我们今年的很多产品,实际上是一个中间过渡性的产品,比如保理产品、通过移动银行出售的,并未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创新。金融机构应对信息时代的基础工作早已开始,而且已经具备大数据分析的实际能力。以
为例,我们依托德意志银行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建立起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以现金流为核心,以融资客户在我行结算为抓手,建成小企业贷后管理系统,实现客户分类管理,不断加强功能参数优化和调整,逐步提高小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按照巴塞尔协议iii要求,逐步建立以“内评初级法”为基础的小企业评级体系。从经验看,内评法本身是一个大数据分析,这在银行也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相当于我们早就开始搞云平台了,我们的分支机构是一个个数据信息交汇点。
在互联网化过程中,在今天的年轻人中,互联网化和电商化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各家银行在面临下一轮竞争的时候,要更多地考虑客户的习惯和发生的变化。
我说一个,从银行服务大市场方式的不同阶段就可以看出业务模式演变趋势。第一阶段是银行将tpos和pos机安装在一个个分散的商户中,本身不掌握每个商户经营信息。第二个阶段是与利用集中收银的商场合作,逐渐将集中收银系统作为一个大的经营信息集中平台。银行不参加单个商户的交易,这个时候将银行的入口已经在不断减少。第三个阶段进入阿里或者是淘宝时代,电商装一个支付宝、财付通、网银在线等支付工具,银行的入口端只有一个或者几个。这个过程中,银行不仅掌握了资金数据,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交易数据。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电子商务远没有发展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电商模式,但一定都有一个平台。在这三个不同的变化中,模式、银行的服务对象都在发生变化的时候,这就倒逼我们银行业去创新。比如,淘宝上已经有六百万的商户,我们把北京市整个海淀区拿出来开六百万商户都放不下。
所以,我想表达的是,客户交易习惯发生变化,同时面临着利率市场化趋势,两者双重叠加对银行的挑战非常之大。我认为作为传统行业,银行业完全可以从平台经济趋势下拓展创新之路。
我们看到互联网金融发展很快,无论是p2p,还是众筹投资。走到今天,银行已经面临了商业模式的挑战,这是最重要的。可能有人觉得今天我们还有几百万的利润,但是当你的交易量越大的时候,利润越薄。金融行业现在资产收益率做到1%都是比较好的银行了,但是从商业流通企业来看,一年有一百亿的新增销售额,但是利润只增加一个亿,这种风险是很大的。
另一方面,银行早就开始做“云服务”了,自身也搭建云平台,包括大数据的分析。我们把更多的经验变成大数据分析,银行一直在做,长期在做,不断地在做这件事情,但是我们更多的是关心资金流数据,面对互联网我们更多要关注交易数据的获取和使用。
当然,应对金融互联网挑战,银行也面临自身机制调整适应的现实问题。互联网公司,快的可以一周、一个月版本升级几次,但是我们在座的几大银行,一年系统升级快的也就是三次。银行自己也是个商业业态,从历史来说都是坚持自营做的业务,无论是柜台、pos、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都是自营业务。在今天面临互联网的启发,能不能做出加盟?这对我们是一个重大的挑战。银行的思想能不能突破?要走向平台经济,或者我讲的平台性金融。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央企,例如宝钢或者神华,各自在搭建一个b2b平台,卖自己的产品,我为什么只卖我宝钢的产品,是否可以出售其他的竞争对手的产品?这就向平台发展。
所以银行面临两个趋势,一是从自行渠道面临加盟,从互联网做加盟,我们已经把银行卡的金融工具在支付宝销售,这样理解,支付宝也可以作为我们一个加盟渠道。互联网为银行从原来完全自营通过互联网变成自营为主,加盟为辅,提供了可能。
最近各家银行均有所发力,比如拓展手机、移动、移动互联网等多个渠道,但并未脱离金融产品同质化趋势,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各家银行的机制并没有发展实质转变。这样一个体制机制决定银行做不到根据市场或者客户需求,快速完成系统升级。
另外我认为银行建电商,实际上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和声誉风险。因为建电商交易平台,可能是一个亏损单元,今天讲未来前景很好,但是三年五年的持续经营期是否仍有耐心,可能要画一个问号。其二是银行打造支付和投融资平台,所承担的声誉风险远远大于商业机构。银行经营以诚信为本,一旦服务质量打了折扣,其负面效果可能会被放大。
我们认为,银行应该更多地围绕自己的主业,搭建开放的金融平台,以合作、融合的心态去寻求合作伙伴。我们自主研发了支付融资系统,借助互联网技术将银行金融服务嵌入企业日常经营全过程,为平台体系内的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实时到账、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全流程电子化融资服务。还可以帮助平台客户加快回笼销售资金,优化财务结构,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目前平台金融已经发展到三百多个平台客户,有将近15000多家的小微企业,贷款金额达150亿,平均贷款期限155天, 为小微企业提供“小、快、灵”的金融服务 .
(责任编辑:df127)
【读牛财经网-www.donews1.com】 免责声明: 本网站资讯内容,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企业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