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只为划出一道漂亮的黄金螺旋纹


如果说建盏泥料的配制是门脑力活(计算各种原料的重量配比、捶泥程度的把控,以及陈腐时间的掌握等等),那么接下来的拉坯、修坯等工序,可以说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活。
功力老道的匠人,可以在几分钟内,像变魔术一样,将一堆泥巴化腐朽为神奇。

从理论上讲,揉搓建盏的泥巴,是为了将其里面残余的气泡排出,使水分更均匀地分布在泥料内部,以防止烧盏过程中,产生气泡,或出现变形、开裂等现象。
传统手工匠人,因为长年重复锻炼指头功夫,无需思考,指尖自然而然便能反射出内心的情绪。为避免流于匠意,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记得回过头来,聆听内心的声音。
因为我相信,你给予泥巴怎样的情感,它定能回复你怎样的形态——完美,亦或开裂。



拉坯考验匠人手工,而修坯则见证匠人刀功。
盏底那道漂亮的旋切刀纹,像极了传说已久的黄金螺旋纹——斐波那契螺旋线。
如若没有历经多年反复、枯燥的磨炼,怎能做到如此一刀到底,干脆利落?
这是一个常年默默坚持纯手工创作的陶瓷匠人,最为光荣的印记。
十年磨一剑,大抵如此。


斐波那契螺旋线,也称"黄金螺旋"。以斐波那契数为边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然后在正方形里面画一个90度的扇形,连起来的弧线就是斐波那契螺旋线。
纯手工拉修出来的坯胎,如果仔细查看,每只均能发现一点微妙的区别。
比如每只盏的盏口直径都会有小几毫米的差距;比如盏内沿壁沟纹,用手指触摸,均能感觉到不一样的弧度等等。
这些饱含人情味的差异,摒弃了工厂流水线机器压模的冰冷感,每一只建盏,都在向人传递着匠人双手炙热的温度。

修好坯,落完款,一只建盏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匠人们如此享受,这样的过程。
喜欢建盏吗?欢迎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尚茶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