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生代父母的幼小衔接焦虑 三位教育资深人士有话说

将本文分享至:                    

当前正值暑期,距离秋季开学尚有一段时间,但许多家长却已经坐不住了。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等理念的长期加持下,幼小衔接问题已然成为当下众多家庭的现实焦虑,孩子入学前
  当前正值暑期,距离秋季开学尚有一段时间,但许多家长却已经“坐不住”了。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等理念的长期加持下,幼小衔接问题已然成为当下众多家庭的现实焦虑,孩子入学前要不要学加减法,识字量需达到多少?幼儿园升入小学,能否适应小学生活?会不会跟不上学习进度等都令家长们殚精竭虑。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园长于渊莘、北京十一晋元幼儿园教学园长张伟利、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德育主任韩旭辉三位教育资深人士在做客北京城市广播《教育面对面》栏目的“新生代父母在幼小衔接中,该如何做好看得见的准备”直播中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信息化时代下 新生代父母教育观的转变和角色性主题游戏的必要性

  于渊莘园长认为,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独立于他人建立的自己的小社会,而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信息化时代下,由于新生代父母接触到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多,这也容易导致其在教育观念的选择和接受上出现“多元化”。对此,于园长指出,新生代父母的见识广,在工作和学习上相对更自信、更乐观,但是,在科技发展带来便捷的生活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年轻父母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相对于养育教育全面发展的幼儿来说并不乐观,“妈宝”“啃老”现象其实就是新生代家长要面对的大问题。因此,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个现象,即新生代父母不但对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学习准备担心,而且还往往出现对其生活准备十分焦虑,比如有的孩子上小学了,还经常跟班主任强调要照顾自己的孩子的日常喝水、增减衣服等问题。

  正如于园长所言,现在大多数家长的文化知识水平更高,学识也更强,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更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到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上,特别是孩子的学业成就上,经常听到家长跟孩子强调“你的任务是把学习搞好,其他的你什么都不用管”。这就是家长在孩子入学前轻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造成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后,遇到生活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解决,或者不能用适宜的方法解决问题,导致孩子因为生活的不适应而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影响其适应小学的生活的现象。

  面对这种现象,家长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观念,大胆的放手,充分的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让其明白哪些事情应该自己做,哪些事情自己能做,进而逐渐培养其自我独立生活的意识和主动性。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这种自我意识呢?于园长认为,角色游戏、情境互动学习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和路径。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孩子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它能引发孩子与角色相关的情感体验,当孩子沉浸在一个主题情境下扮演的角色中时,他们就有了更多的兴趣和动力去探究这个主题所包含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而且表现的更专注、更投入、更主动。同时,通过这种专门创设的游戏情境,孩子能从中得到同伴的积极回应,能够受到他人的赞许和肯定,进而获得满满的自信,激发他们更积极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她介绍了自己在劲松第一幼儿园开创并持续了二十余年的角色性主题游戏课程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孩子的成长变化。于园长举例说,老师在和孩子一起交流时,发现孩子们对幼儿园的各种花非常有兴趣,因此,老师就开展了“花卉”的主题活动,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基于自己的经验,建立了展览馆、植物园和花卉小学等角色游戏场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花卉知识,而且还养成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比如在发现有的小班孩子挑食,老师就开展了“香香的蔬菜”主题活动,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在创设的“餐厅”“菜市场”等生活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但丰富了对各类蔬菜的认识,而且还养成了不挑食的饮食习惯。孩子们在游戏中有了角色,就意味着承担了某种责任,这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意识。于园长建议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给孩子提供类似的情境,和孩子在游戏中丰富生活经验,提高认知水平,培养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伟利园长也提到角色游戏体现了一种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它可以在家庭生活中随时开展,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孩子可以通过在相对真实的场景中通过实际操作,通过扮演某个角色与他人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在角色游戏中进行的练习和准备对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和适应非常有帮助。

  他谈到,开展角色游戏旨在凸显游戏中的社交属性,它可以培养孩子对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的角色意识。以餐厅这类角色游戏为例,假如孩子扮演的是“厨师”,那么他就需要同“服务员”“顾客”等游戏中的其它角色进行互动和对话。而在跟这些不同的角色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体系和互动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就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他需要带着扮演的角色的责任和义务去学会“我在面对不同群体时,应该使用相应的语言和话术”。

  从两位优秀园长的提供案例分析,这种在游戏中学习、交往、成长的方式,给了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机会,过程中来自家长、老师肯定的目光也能使其获得成就感。因此,新生代父母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角色碰撞中充分体验“进退”,而这种进退就是自我独立意识提高的一种表现。

  数字化世界里 家长如何“主打一个陪伴”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尤其幼小衔接阶段,正是孩子三观养成的起步时期,更离不开父母的陪同。但当下,手机、pad等电子设备却成为了两者之间的“绊脚石”,令许多家长头疼苦恼。“怎么能让孩子去驾驭手机,而非手机驾驭孩子”,成为广大家长思索的问题。

  对此,张园长表示,因为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就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世界里,已经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形影不离,可以说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很多时候这些电子产品甚至是其学习的一个主要工具。所以,“要不要孩子使用手机”是根本不用去讨论的问题,家长肯定是无法避免让孩子去接触这些电子产品的。但应该要有意识地科学引导孩子将手机等电子设备成为其学习的一个工具,作为学习认识外部世界的一座桥梁,而不是成为这些电子产品的“奴隶”。

  张园长举例说,既然不可避免的让孩子接触和使用平板和手机,或多或少会玩一些电子游戏,但是,我们家长可以有针对性的了解和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利用孩子的兴趣来提供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数字资源或游戏,比如说,孩子对宇宙感兴趣,家长无法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时,就可以利用图书,以及科普类的纪录片或小程序等,让孩子在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意识到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来获得自己想了解的相关知识或信息。同时要注意和孩子提前沟通好使用的时间,毕竟过长使用电子产品对孩子的视力还是有影响的。大自然是孩子学习的天然空间和资源,因此,父母只要有时间,就要多带孩子出去玩,一定要走出去,多参加户外活动让孩子在真实世界里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而且充分的户外活动还能有效预防孩子的视力下降问题。

  韩旭辉主任也表示,今年学校正在准备尝试让一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用pad来开展学习任务,目前中高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已经安排学生利用pad或电脑进行学校,而且在一些学习任务上确实需要借助这些工具完成。她特别强调,孩子6~8岁这个年龄段,其是好奇、从众心理比较强的阶段。因此,家长的榜样作用就尤为明显,父母应身先士卒,正确引导孩子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

  此外,韩主任重点讲述了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重要转变,指出了在习惯层面上的建议,包括培养孩子时间意识和规划能力,让其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任务和整理自己的物品。并强调,习惯养成是一种刻意行为向无意行为转化的过程,家长需要狠得下心、压得住火,不能代替孩子完成任务。人们常说的21天培养一个好习惯,其实并不容易,需要不断重复和坚持。

  近些年,国家政策一再提倡不提前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要注重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三位教育人士也一致认为,幼小衔接期间家长不应过度焦虑孩子的学科知识,而是要帮助孩子从生活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倾听习惯等重要能力,同时与学校保持同步。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让孩子获得尊重,拥有归属 幼小衔接中的“家庭会议”

  如前文所讲,幼小衔接阶段是孩子价值观和个人品格的启蒙起点,但家长们又好像无从下手,一时间不知道有哪些具体可操作的方式,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对此,韩主任从家长角度出发,强调幼小衔接期与第一次家庭会议的重要性。

  韩主任建议,家长可以在孩子拿到小学录取通知书后开始正式的家庭会议,通过讨论解决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促进关系融洽和和谐、解决亲子和家庭问题等。在会议中,每个人都有角色和参与感,可以设置主持人、计时员、记录员、后勤保障员等多种角色。会议主题的可以由主持人确定,也可以由其他家庭成员确定。时间不易过长,以40分钟为益。议题尽量小,最多不超过两个,不要将每次的讨论议题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切忌将家庭会议变成批斗会。

  家庭会议可以解决很多家庭矛盾,包括孩子上学后出现的各种问题,更重要的是,家庭会议能够锻炼孩子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帮助孩子学会倾听,增强家庭责任感,培养自主意识。同时倾听和协商是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组成。孩子入学后将会更多的参与小组学习,团队合作,因此让孩子及家长体会倾听的重要性,这对塑造孩子未来的核心品格具有深刻意义。

  张园长也谈到,类似家庭会议这样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目前我们多数家庭多多少少也在做类似的事情,但可能并没有将其当成一种仪式。因此,家长可以尝试将孩子入学等重要事件以某种仪式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重视。同时,张园长对韩主任谈到的孩子的个人品格培养深有共鸣,他结合自己与女儿沟通的实例来强调个人品格中的主动性的作用,张园长问女儿“在幼儿园里你受了欺负,会怎么办?”,他的女儿说:“我在幼儿园里不会主动去招惹别人,而且万一遇到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找老师寻求帮助”……同女儿的这个对话,让他清晰地感觉到,女儿已经有意识的主动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就是:不一定只靠自己解决,可以通过沟通表达,寻求身边人的帮助。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从幼儿转成为小学生,是他/她身份的一次转变。那么这个转变的过程,孩子自己其实是有意识的。父母以及家里其他家庭成员都应具备这个意识,不能再以“小宝宝”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自身也不希望以这种眼光被看待。而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开一次轻松且郑重的家庭会议,无疑是重视孩子的体现,孩子内心能体会到来自家庭的尊重,更有参与感和归属感。

  最后,于园长强烈呼吁家长要尊重教师。她表示,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以后的大学,甚至社会工作,会遇到很多“老师”,这些老师也必然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者。因此,只有家长尊重老师,孩子才会以家长为榜样,更加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这不仅仅体现的是个人修养,更体现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品质。

【读牛财经网-www.donews1.com


免责声明: 本网站资讯内容,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企业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2019 读牛财经网 版权所有